video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

1 月 9 日,大型通俗理论节目《文耀中华》播出第十一集《美美与共》,探讨如何处理好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

中华文明是开放的,是包容的,它不断地吸收人类文明的各种养分来滋养自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在敦煌莫高窟,我们能见证一场生动的文明交流互鉴。

敦煌,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商贸往来过程中,中华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此交汇,而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

莫高窟的营建从(公元)四世纪一直延续到了十四世纪,现存洞窟共 735 个,壁画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2000 多身。

在这密集的艺术瑰宝之中,既有佛教文化和伏羲女娲的组合,也有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又来到敦煌的记录。

在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朱晓峰眼中,今天的我们通过乐舞去了解洞窟,而在这背后,它展示的依然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一种文化的力量。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研究员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长期高度发达、绵延不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展出了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这种心态主要表现为如何去看待天下、如何与天下共处的自信胸怀。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 伊儒会通 ",到近代以来的 " 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一个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 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具有多样性,所以需要交流互鉴;文明又具有共通性,所以能够实现交流互鉴。

在东西方的文明对话中,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通过雕塑艺术,让东西方文明史上的杰出人物跨越时空彼此对话。

多年来,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了 60 多尊雕塑,它们立于世界 31 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外对话交流的见证。

" 我想通过擅长的这门艺术,也就是雕塑,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寻求文明间的共通性。" 吴为山介绍自己的创作动机。

2019 年冬天,希腊文化与体育部部长门佐尼女士来到中国美术馆,她向吴为山提出希望能创作一个能深刻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雕塑作品,雕塑《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由此而产生了。

《神遇》表现了孔子与苏格拉底这两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哲人之间的对话。他们没见过面,但在价值追求上有共通性。《神遇》这尊雕塑就是表达了不同文明可以互鉴、人类追求和平繁荣的目标一致的精神内核。

写意是中国人的传统审美,雕塑则一直以来以写实著称。在同国际文化的对话中,吴为山探索出了 " 写意雕塑 ",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当诗风浩荡的中国写意碰撞于西方古典传统的写实和现代主义的抽象时,便有了如今的一组组作品。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在交流互鉴当中,东西方文明彼此发现、彼此启迪。

2024 年 6 月,联合国大会设立了首个 " 文明对话国际日 ",这是由中国提出设立的,见证了中国携手各国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教授总结,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透过这些生动丰富的文明形态,抓住交流互鉴这一本质要求,顺应文明发展规律,才能够破除人类在文明发展道路上的诸多困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

当今世界,一方面要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但与此同时,团结和分裂、合作和对抗的博弈较量日益突出。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包括 "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 四个方面。

同时,中国也将这四个 " 共同倡导 " 落实到了具体行动中。

希瓦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交汇点,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古建不同程度受损。

2014 年,中乌两国开始合作对古城内的历史文化建筑和周边环境开展重点修复。本着 " 修旧如旧 " 的修复原则,中国文物修复团队在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最大程度保留希瓦古城的真实完整。为此还聘请了很多掌握当地传统工艺的老工匠加入。古城居民鲁斯兰就是其中一位。

面对修复后的希瓦古城,鲁斯兰衷心感叹,"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希瓦 "。他表示,那三四年中国团队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心中感谢万分。

乌兹别克斯坦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部部长阿齐兹 阿卜杜哈基莫夫为此表示:" 我要感谢中国政府支持我们的修复工程。我现在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功合作的标志之一。"

希瓦古城,在新的时代再现辉煌,为希瓦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幸福和荣耀,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这两年,一群 " 洋景漂 " 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他们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都热衷于在中国 " 玩泥巴 "。

在 " 千年瓷都 " 景德镇,来自于加拿大的艺术家菲力就是一位资深的 " 洋景漂 "。

菲力自述,自己早期学习英国水彩画,后来,研究了 25 年的中国水墨画。如今,他把这两种技法结合在了一起。

自古以来,景德镇就能够吸引和包容外来的工匠和外来的工艺。只要你来到景德镇,就能够感受到这里持久而深沉的创造力。

来自美国的年轻的艺术家马特介绍,在景德镇,有很多技艺精湛的人专注于不同的工艺,这使自己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创意。

" 小镇 " 虽小,却早已连通世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年轻的艺术家正来到这里,与中国古老的技艺去碰撞、去交流、去创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表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现如今,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同各方一道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