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近日,据媒体报道,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现代针刺麻醉学术论坛在上海召开,联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岳阳医院”)发起,来自全国的68家单位组成。

此后在1月22日,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其公众号发文,介绍该院成为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并表态称,将与联盟成员共同推动针刺麻醉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

1月22日午后,界面新闻记者致电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宣传科,询问其加入联盟的相关事宜。该院的接线人员表示,已记录采访诉求,采访需和上级请示,若后续有采访意愿会再联系。截至发稿时,界面新闻记者尚未收到联系。

实际上,“针刺麻醉”在国内不是一个新发明。所谓“针刺麻醉”,在过去是指利用针灸技术,通过针刺激穴位来镇痛,使得手术可以在不用麻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在公开信息中,这一技术可以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尹惠珠在为扁桃体病人手术时,依靠术后止痛的经验,尝试在病人双侧合谷穴分别进行针刺;在没有注入任何麻醉药的情况下,尹惠珠顺利地对病人的扁桃体进行切开、分离和摘除,整个过程中,病人并没有感到明显疼痛与不适。

图片来源于凤凰网视频,截图自记录片《针尖下的生命奇迹》

目前来看,“针刺麻醉”似已发展到了“针刺+麻醉”的阶段。据上观新闻2024年12月发文,岳阳医院实施首例针刺麻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由周嘉带队实施。

前述文章显示,在术前半小时,先由针灸科李璟团队在患者合谷、内关、足三里、太冲等穴位针刺,接电针仪刺激,麻醉科许华团队行各项麻醉准备,针刺麻醉30分钟后,手术正式开始。前述报道还称,由周嘉团队改良创新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已有20余年的临床实践,实践发现,基于针刺麻醉技术,麻醉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因大剂量麻醉药物给病人带来的影响较少,术后疼痛发生及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

据报道,周嘉目前是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总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心胸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由于国家针刺麻醉临床研究联盟的成立,“针刺麻醉”再度引发舆论讨论。

界面新闻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位麻醉科从业医生,一个普遍的看法是,“针刺麻醉”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让人入睡的麻醉”,目前来看也不能在大多数手术中代替麻醉药物的使用,而更应视为一种辅助镇痛手段,且它现阶段的临床研究成果较少,后续发展还需观望;另外,这一技术的再探索也和国家近些年大力支持中医药的政策相关。

一位专业方向为疼痛类的麻醉医生表示,在现代医学之中,是有根据解剖学理论来刺激疼痛触发点从而镇痛的方案,比如用在缓解肌肉疼痛或是筋膜紧张挛缩之际,另外,比较先进的镇痛治疗中,存在一类技术叫做“经颅刺激治疗”,从方式上看,也是通过扎针并施以电刺激的方式,来治疗和镇痛。

他表示,若是以此类推,“针刺麻醉”同样是依靠刺激穴位,或者说针灸的方式,来辅助镇痛,而据临床观察,无论是针灸还是刺激疼痛触发点,也确实都有效。但是,前述医生也提出,疼痛因人而异,比如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确实有患者能在不麻醉的状况下完成检查。

前述医生还表示,在过去,很多医院的麻醉和疼痛不分家,所以当临床上用针刺辅助镇痛被观察到有效之际,就可能会被赋予“能麻醉”的想象。不过,他认为,针刺麻醉如果没有办法取得有说服力的临床突破,不可能替代麻醉,“它不是麻醉药”,只能是辅助镇痛,而截至目前,在这一领域也没有看到公信力较高的科研成果。

另外,据他观察,目前针刺麻醉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也大概都是辅助镇痛类的治疗,并没有用来做全程麻醉。

他介绍,在临床上,不同手术对于麻醉、镇痛的需求程度不一样,全麻确实有风险,但确实也存在只需镇痛的场景,比如,一些简单的介入手术,包括一些门诊手术,可能需要的麻醉程度就很低,或是本来也不需要麻醉,另有一些术后疼痛,都只需要辅助镇痛。

对于前述事件,另一位从事麻醉工作多年的医生也表示,从现有信息判断,“针刺麻醉”远没有达到能够代替麻醉药物实施手术的地步,甚至辅助镇痛的作用可能也有限,“临床上有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