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脉络中,上海这一地域文化空间有着独特的重要性。从晚清洋场文人颇具现代商业气息、往往蕴含着时代变局之焦虑的一部部通俗长篇,到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大放异彩的左翼文学与海派文学,再到九十年代以来《长恨歌》《繁花》等现象级作品,上海所容纳的都市、现代、欲望、革命等诸多文化元素始终通过文学交织在一起,参与着现代中国面目的塑造。刚刚过去的2024年,不论是作品的发表与出版还是活动的开展,文学在整个上海文化场域中一如既往地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王安忆《儿女风云录》

民间的上海:2024年的“海派”文学

观察这一年中几部集中书写上海的文学作品,读者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视角之“低”——作家往往选取最平凡的普通人作为对象来书写上海的生活史。这些作品中,王安忆的《儿女风云录》无疑是最令人瞩目的一部。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24年第五期《收获》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围绕一位擅长舞蹈的“老法师”“瑟”及相关的三五个人物展开,借由他们的成长、追求、苦恼、成功与挫败,描绘了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就地方性而言,小说虽然涉及北京、苏北甚至美国等多处地理空间,上海却毫无疑问是小说最主要的舞台。小说开篇极尽铺陈“瑟”高超、华丽的舞技和弄堂舞厅的都市现代感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却了解到“瑟”的另一面:他并非时代的弄潮儿,而是每每被时代抛掷在身后,越来越无法理解、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他并非“新人”而是一个“旧人”。由此,小说于“摩登”的上海之外又建构了与之截然相反同时又彼此缠绕的另一种“上海精神”,书写了“历史的秘辛”。

此外,蔡骏的小说集《曹家渡童话》(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曹家渡地区为背景,以其特有的奇诡想象与叙事风格,讲述了同学、代课老师、保姆、街头爷叔甚至一只流浪猫身上发生的诸多传奇故事;青年作家顾文艳的小说集《一跃而下》(浙江文艺出版社)和王占黑的小说集《正常接触》(云南人民出版社)不约而同地直面当下的上海经验,同样从小处着眼,讲述疫情与后疫情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与精神境况。在散文和非虚构领域,汗漫的《上海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捕捉了南京路、苏州河等数十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书写上海的历史与当下经验;路明的《弄堂里的西西弗斯》(中信出版社)聚焦几个小人物的悲欢;王莫之的《为时代曲写的蓝色情歌》(上海大学出版社)戏拟了唱片的形式,重构了民国上海“音乐人”的故事,可谓别具一格。这些作品共同书写了一个“民间”的上海。在宏大的时代中保留下鲜活的个体、异质而又饱满的经验,不正是文学最重要的意义么?

蔡骏《曹家渡童话》

顾文艳《一跃而下》

王占黑《正常接触》

王莫之《为时代曲写的蓝色情歌》

纪念与展望:文学活动的繁荣与青年作家的活跃

上海始终是中国文艺活动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2024年是中国文学巨匠巴金诞辰120周年,上海各界举办了多项活动以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对于巴金的追思。11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市作家协会承办的“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隆重开启,包括上海文学馆“馆中馆”巴金图书馆的开放、第十四届巴金学术研讨会、青年作家座谈会的举办、“巴金在徐汇图片文献展”在徐家汇地铁文化长廊的开展、“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捐赠藏书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C座2号展厅的展出等。此外,还有巴金故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自年初推出的“2024,读巴金”系列短视频、巴金故居与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策划推出的“巴金书房”主题阅读活动、巴金故居与长宁区图书馆共同举办的“书之爱:巴金与书”图片展、以及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上海高校部分师生所举行的纪念巴金的文学活动等等。

纪念过去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6月22、23日,由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承办的“2024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四省的青年作家、评论家以“新时代江南文化视域下的青年写作”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作为上海青年作家代表,余静如在发言中讨论了上海的自由、开放和包容性对于青年的意义。

“青年与文学的未来——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与会作家在巴金图书馆前合影。摄影 朱银宇

巴金在徐汇图片文献展

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捐赠藏书展

2024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

自新文学诞生以来,上海始终是青年作家的摇篮,青年性、先锋性也永远是上海文学的重要特征。过去一年中上海青年作家成果斐然:龚万莹出版了小说集《岛屿的厝》(中信出版社)并入选“豆瓣2024年度读书榜单”、小说《出山》获得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王苏辛的长篇小说《重新醒来的一天》获第三届“凤凰文学奖提名奖”,栗鹿出版了小说集《1997年的蛹事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余静如发表了《妙尔》《世纪末的焰火》《年假》,徐畅发表了《米谷》,三三发表了《孔乙己新编》《白马》《雕像一般的眼睛》……与此同时,《收获》《上海文学》等刊物持续关注青年,分别以“青年作家小说专辑”和“新人场特辑”遴选全国范围内的优秀青年作家作品,使得上海成为更多青年作家成长的起点。

此外,这一年也是“思南读书会”连续举办十周年,十年里共举办了445期文学活动,邀请了1700位中外文化人士,已成为富有上海特色的文化符号;上海作协主办的“2024上海写作计划”启动,来自巴西、芬兰、土耳其、越南、奥地利、日本、保加利亚的七位作家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驻市写作”;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五所高校联合召集“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育”系列工作坊,思考并介入当下人文教育的困境,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龚万莹《岛屿的厝》

栗鹿《1997年的蛹事件》

思南读书会十周年

时代的心灵:诗人与诗歌

这样一个“叙事”的时代,仍然存在许多诗人为我们描画着时代的“心灵”。临近年底,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召开,二十多位中外诗人汇聚在上海,在多处图书馆、书店、高校、街道举办朗诵会、交流论坛等活动,以诗歌架起中西文化深度对话的桥梁;第十届“上海市民诗歌节”顺利举办,授予103岁的老诗人圣野“杰出贡献奖”,授予李怀志、张雅婷、苏金源、苏云嘉、施海川等八位诗人“新锐诗人奖”,令人感受到上海诗人青黄相接的盛况;上海大学举办首届“戴望舒诗歌奖”,目前已进入终审最后阶段,这是继复旦大学“光华诗歌奖”之后上海高校主办的又一项面向全球高校华语诗歌写作者的重要诗歌奖项。

第九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式

上海市民诗歌节十年回顾

作为当代诗歌重镇,上海数十年来可谓诗人辈出,过去一年出版的诗歌作品尤为可圈可点。年初,萧开愚的长诗《后忧辞》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图书出版。这部长诗多取材于史料、方志,书写了明末清初上海一带徐光启、陈子龙、顾炎武这一脉讲求实学的士人学者的精神肖像,也是为上海所作的一次精神溯源。从历史的长卷中,读者分明可以读出一种继往开来、勇于承当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此外,诗人木叶出版了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作家出版社)、程波出版了诗集《时间的基本形状是纺锤体》(上海文艺出版社)、胡桑出版了诗集《你我面目》(山东文艺出版社)、青年诗人陈陈相因出版了诗集《乐园37号》(上海三联书店)。几部诗集直面当代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木叶三首与“算法”相关的诗歌敏锐地触及大数据时代个体表达的痛苦与困难,程波的组诗《五月的十种病症》观察当代人的“社恐”“嗜睡”“厌食”等心理状况,胡桑的《截屏的人》《点赞的人》《拉黑的人》等诗歌关注到新兴媒介对生活全方位的入侵所造成的伦理困境,陈陈相因的《洋娃娃角斗》《玲娜贝儿,我的苦女神》借玩偶等当代事物重审女性的角色化处境与成长之痛……这些诗歌平衡了语言之美与思想之尖锐,延伸了读者感知当代的触角。

木叶《乘一根刺穿越大海》

胡桑《你我面目》

程波《时间的基本形状是纺锤体》

陈陈相因《乐园37号》

回顾2024年这些已经过去的瞬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文学的活力,看到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大众性与先锋性依然在其内部充满张力地跃动着。那些追问同样永不过时:文学如何处理鲜活的时代新经验?如何斡旋于观念的引力与斥力?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带着这些疑问与期待,我们一同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