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陷集体诉讼泥潭的苹果公司,再次选择了妥协。
2019 年,英国《卫报》爆料称 iPhone 的语音助手 Siri 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录制音频并发送给外包承包商,其中涉及机密医疗信息等敏感内容。苹果虽矢口否认,坚称仅在检测到特定唤醒词时才会启动录音功能,但 2021 年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弗里・怀特裁定该隐私诉讼继续推进,同时驳回了苹果的隐私条款辩护。
(图源:苹果)
有两位参与集体诉讼的原告表示,在讨论 Air Jordan 运动鞋和 Olive Garden 餐厅时,会收到相关产品广告推送。
如今,苹果虽依然否认 Siri 存在窃取用户隐私的情况,但向用户赔付 9500 万美元,以求和解此次集体诉讼案件,平均每台设备最高可获 20 美元赔偿。
这笔赔偿对苹果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正如当初苹果赔偿 5 亿美元和解故意降低设备性能的集体诉讼,此举几乎坐实了语音助手窃听用户隐私,且预示着此类现象极有可能广泛存在。
关于语音助手或其他 App 是否监听用户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此前用户难以确定。即便小雷自己曾多次遇到与朋友谈论某产品后,打开购物 App 便收到相关推荐的情况,但仍心存疑虑,不能排除算法依据消费记录生成用户画像而推送产品的可能。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表示,手机 App 若要监听或偷听用户,就需持续开启麦克风,并运用降噪、方言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方能获取到有价值信息,同时会加剧手机耗电。在他看来,这种监听方式成本高昂,且面临法律风险,却难以收集到有效信息,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
(图源:AI 生成)
清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则认为,讨论产品后收到广告推送,根源在于输入法窃取用户隐私信息并分享给第三方,导致用户信息泄露,电商平台据此勾勒用户画像,进而精准推送产品。
部分输入法及其他 App 窃取用户隐私已成定论,相关部门还会定期公布存在问题的 App,并责令开发者整改,逾期未能完成整改的 App 会被下架处理。例如 2024 年 11 月,安徽省通信管理局就下发通告,下架了 2024 年第六批和第七批被要求整改,却未能按照规定期限完成整改的 App。
不过从技术层面来看,为确保语音助手及时响应,手机麦克风需始终处于监听状态,录制用户言论并非难事,手机耗电成本由用户承担,开发者只需承担法律风险。
更何况为降低语音助手待机时的功耗,半导体厂商开发出了专用于语音识别的协处理器,只有检测到关键词,芯片才会进入高性能、高功耗的活跃状态。协处理器不但能够降低语音助手的功耗,还能一定程度排除不必要的信息,增加收集到关键信息的几率。
在国内社交平台小红书上,许多网友表示,自己与家人、朋友、同事讨论某些商品后,立刻收到了相关商品推送,怀疑手机在窃听自己聊天,而且其中就有 iPhone 用户。
(图源:小红书截图)
过去,考虑到手机功耗、性能、成本等因素,用户难以判断手机是否通过语音监听窃取隐私。如今苹果以高额赔偿和解,等同于承认通过语音助手窃听用户隐私。在隐私泄露问题上,或许 " 屋千蟑 " 理论同样适用,苹果既然涉事,其他手机厂商恐难独善其身。
作为弱势群体的用户,该如何防范隐私泄露呢?
在各大社交平台,有不少网友、数码博主纷纷支招,探讨隐私保护之策。简单来说,避免语音助手或 App 窃取隐私,首先用户可以在系统或语音助手设置中查找隐私相关选项,更改应用权限,禁止 App 收集隐私信息、限制广告跟踪。该项操作较为简便,在设置页面搜索 " 隐私 "" 广告 " 等关键词,手机通常会显示相关选项。
(图源:OPPO 手机截图)
OPPO、小米等品牌手机在设置中搜索 " 麦克风 ",即可找到麦克风权限相关设置,从而手动调整 App 调用麦克风的权限。
其次,下载和安装 App 时尽量走官方渠道,规避下载量、评论数量较少的 App。手机厂商会对应用商店的 App 进行审核,虽然可能存在漏网之鱼,但多一重保护措施终归是好事。一些知名度较高的 App,也可以到官网下载,但尽量不要在第三方应用平台或某些不知名的下载站安装 App。
2022 年 315 晚会曾点名批评某些软件下载站存在问题,随后这些下载站有所收敛,但风头过后,它们又逐渐恢复了原状。
(图源:央视)
最后,软件的设置页面,通常也会有隐私信息相关设置按钮,可以禁止 App 收集个人隐私或根据用户信息推送个性化广告,还可以在 " 与第三方个人信息共享清单 " 页面,查看会分享给哪些第三方开发者、分享信息的类型,以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该 App。另外,被广大用户吐槽无数次的摇一摇广告,一些 App 也可以在设置页面关闭。
2020 年前后,电信诈骗猖獗,国内用户对隐私保护愈发重视,手机厂商也以信息安全为卖点,提供丰富的权限管理选项。然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逐一设置过于繁琐,在 App 内调整隐私保护和广告追踪更是难上加难。若拒绝其收集隐私信息,App 或部分功能还可能无法使用。用户只能谨慎行事,尽量降低隐私泄露风险。
或许只有相关部门、手机厂商和 App 开发者携手合作,共同打击违规 App,才能有效遏制语音助手和手机 App 窃取隐私的乱象。
2018 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某互联网巨头 CEO 声称,中国人不在意隐私,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效率。或许真的有用户愿意牺牲隐私换取便利性,但相信在乎隐私安全的网友绝不会少。
如破窗效应所示,一旦用户为便利放弃隐私,后果将难以掌控。小雷就曾三次遭遇隐私泄露引发的骗局,包括一次校园信息泄露招致的注销京东金融骗局,两次购物信息泄露导致的电商购物相关诈骗。
在大众的认知中,海外企业和用户普遍更重视隐私保护,如 iPhone 为了避免隐私泄露,长期不支持通话录音功能(直到 iOS 18.1 才支持)。如今连苹果公司都深陷隐私危机,不得不拿出 9500 万美元与和解集体诉讼案,可见隐私泄露的情况有多么严重。
苹果和其他手机厂商,以及 App 开发者或许认为,向正规第三方企业出售或交换用户隐私信息不会造成太严重的效果,却忽视了信息在多次转卖中流入不法分子之手的风险。
消除隐私安全隐患,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严格的政策,去限制手机厂商和 App 开发者,并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手机厂商则需助力用户便捷管理 App 权限,避免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 App 读取各类隐私信和调用麦克风监听用户,自身更不能泄露用户隐私信息。至于 App 开发者,收集用户隐私信息以实现针对性推送内容可以理解,但也需保护好用户隐私信息。
在利用隐私信息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手机厂商和 App 开发者也应当尽力防止泄露用户隐私信息,让用户能够更加安心地使用手机。
相关部门每年都会针对互联网上的 App 进行大规模检测,我们若遇到了违规 App,也可以到中央网信办、12321 等平台举报,协助相关部门打击违规 App。
随着国内用户对于隐私安全的愈发重视,以及相关部门坚持不懈地检测各类 App,相信手机厂商和 App 开发者也会越来越注重用户隐私保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