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棉

审美这个东西很难评价,就像我们常说的 "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正是因为审美的差异,让一些超越常规的 " 另类 " 设计备受争议。

比如这两天,广州地铁就因为设计审美问题,冲上了网络热搜。

12 月 30 日,广州地铁花地湾站一新装修的出入口外形被市民吐槽像 " 棺材 ",引发关注。现场照片及视频显示,该出入口为广州地铁花地湾站 D 出入口。从外形上看,该出入口通体呈 " 上圆下方 " 的斜圆柱体外观,像极了相声里调侃的 " 一头大一头小 "。而且出入口边沿突出,外加棕红配色,这引发了众多网友吐槽,认为太像 " 棺材 "。

地铁站口装修设计被吐槽像 " 棺材 ",这恐怕是设计施工方当初没有想到的。当晚,广州地铁工作人员回复媒体称,已对该出口争议部分建筑进行拆除,以 " 听劝 " 的方式及时回应了民众关切,避免了舆论的进一步发酵。

翻看新闻其实不难发现," 听劝 ",如今已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对待公众建议的一贯态度。江苏苏州某公园的公共座椅被焊上钢管,市民只能坐半个屁股,此事被曝光后,当地及时拆除了钢管;脱口秀演员 " 黑灯 " 吐槽城市不锈钢盲道材料打滑致盲人 " 瞎滑 " 后,深圳福田区连夜拆除不锈钢盲道 …… 听到吐槽、及时整改,主打的就是相关部门 " 听劝 "。

" 听人劝,吃饱饭 "。" 听劝 ",体现的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无疑值得肯定。但需要强调的是,公共决策、社会治理不能仅仅止于被动式 " 听劝 ",而要主动开门纳谏,广开言路、广采众议。不能总是等到相关决策已经实施了、建筑已经接近完工了,才 " 听见 " 民众的不认可。

试想,如果花地湾站在设计前就能征求群众意见、在建设过程中就能及时听到民众吐槽的声音,并予以修改和完善,或许就不会出现连夜拆除的尴尬。这不仅造成施工时间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也会拉低公众对政府部门的认可度。

现代社会中,公众参与已被视为民主的基石,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是否吸纳公众参与、是否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着政府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换个角度看,随着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日益加强,百姓也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得到有效表达,自己的合法合理权益能够得到有力保障。

比如不久前,天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城市更新工作的报告后展开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把经过深入调研 " 捞上来 " 的问题陆续抛出,由市政府领导同志带领 8 个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上台应询。不预先告知题目,不提前打招呼,更没有预演彩排,不少网友认为这样的 " 辣问 " 不仅问出了力度、问出了民声、问出了职能部门的态度,更有利于相关部门将决策建立在民主、公正、透明、科学之上。

无论是 " 听劝 ",还是纳谏,抑或是应询,本质上都是 "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民为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无论如何,一座善于沟通的城市、一个倾听民意的政府,始终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最可靠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