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正式启用。
当天,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上下两层、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训练场像一座巨大的机器人学校,超百台人形机器人分散在不同工种的“教室”里接受人类教学,场面壮观。
训练场内,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接受真人“一对一”“手把手”教学。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在“高精度双手协同抓取&搬运-激光弱化”教室,机器人正在真人老师的辅助下学习抽取工件、工件扫码、工件放置、货架摆放等技能。在“未来技术应用展示-家政医疗”场景训练区,两台人形机器人分别站在“药房货架”和“卧室衣橱”旁,向人类学习着自动配药、衣物床品整理等技能。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透露,经过前期试运营,目前训练场已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受训机器人能够完成涉及桌面整理、物品分拣、设备操作在内的多类型任务,平均执行成功率达到90%以上。预计在2025年,该训练场将收集完成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打造形成业界规模领先的异构具身数据集。
首期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
1月21日,由上海市经信委、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指导,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与张江集团共同主办的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启用仪式在上海张江模力社区举行。
江磊介绍,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的建设启用,旨在解决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数据采集方面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数据采集效率低、成本高、数据无法跨平台复用以及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等挑战。
训练场内,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接受真人“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场面壮观。
训练场一期建设重点围绕四大目标展开:一是构建可重构场景和异构机器人,涵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的超过10个场景,可迁移的超100款异构人形机器人集合;
二是搭建异构集群采训推开源框架,推出国内领先的真实与生成式动作开源数据集,训练通用技能模型,形成通用技能库和知识迁移部署能力;
三是具身智能操作及任务调度,发布完整的“智能操作系统-技能库-任务编排”应用系统,完成“人形数据管控平台-5G通信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在数据网联方面完成可靠稳定的“传输-显示-调度”工作;
四是开源共享和贡献机制,基于训练场打造OpenLoong四级开源会员模式,推动训练数据集的开源共享,并与全球实验室和企业合作,共同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
训练场内,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接受真人“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场面壮观。
据介绍,此次启用的训练场,首期部署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以10+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牵引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并通过在模拟搭建场景中的实际任务操作和仿真迁移等,加快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训练和发育,促进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落地。
后续,将通过上海超级中心的成功经验和商业化落地效果,吸引各领域龙头企业与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基于细分领域需求,在一期方案基础上进行合作,定制细分领域应用场景的建设,并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学习抓取搬运、拧螺丝、汽车检测、叠衣服等
1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正式启用的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内看到,上下两层、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训练场就像一座巨大的机器人学校,分设了“高精度双手协同抓取&搬运-激光弱化”、“特殊作业操作-焊接”、“典型常见工业操作-螺钉紧固安装”、“技能泛化验证-YZ装配工站”、“高精度双手协同装配加工-3C制造”、“高精度双手协同装配加工-汽车检测”等十多个场景,就像是一间间不同工种的“教室”,超百台人形机器人分散在不同场景的“教室”内接受真人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场面壮观。
“高精度双手协同装配加工-3C制造”场景训练区
“高精度双手协同装配加工-汽车检测”场景训练区。
以“高精度双手协同装配加工-汽车检测”为例,该场景依托蔚来汽车项目,面向常见的汽车间隙面差检测工业场景,旨在通过末端高精度定位控制训练、智能视觉定位识别训练、全身协调运动控制,解决高危环境或人机工程不友好环境下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实现汽车视觉定位、视觉检测、工具检测自主作业的目标。
而“高精度双手协同抓取&搬运-激光弱化”教室里,机器人正在真人老师的辅助下学习抽取工件、工件扫码、工件放置、货架摆放等技能,依托上海延锋汽车有限公司合作项目,聚焦汽车内饰件的激光弱化工艺流程,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模型训练方法,解决传统工业机器人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流程化重复操作的目标。
人形机器人正站在“药房货架”旁,向人类学习着配药等技能。
人形机器人站在“卧室衣橱”旁,学习着衣物整理等技能
相比于上述工业制造场景,训练场一隅的“未来技术应用展示-家政医疗”场景训练区则显得松弛安静,两台人形机器人正分别站在“药房货架”和“卧室衣橱”旁,向人类学习着自动配药、衣物床品整理等技能。
真人通过手柄的遥控操作,机器人会跟着他们做同样的动作,在“手把手”训练的同时,所有数据都会上传云端。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主要是通过训练控制机器人全身协调运动,使用灵巧手自适应地抓取物品,解决家庭日常生活及医疗场景所需的各种服务的问题,实现衣物折叠、桌面清扫、厨具收纳、自主配药、病人看护的目标。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已有超100台异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进驻该训练场,其中,20台国内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规模化部署在运动训练区和精细化作业区,稳定持续奔跑可达1小时,奔跑速度最高可达10公里/小时,具备多维泛化的精细化作业能力。
同时,国地中心开发了人体运动数据到机器人本体构型的映射算法,实现了人体动作提取与映射,完成了基于人体数据的机器人运动生成,实现了基于生成数据/映射数据的全身动作模仿训练框架与跳跃、单腿站立仿真训练,机器人实机仿人动作学习和3.3米/秒高速奔跑,具备空间、任务、场景和技能泛化的精细灵巧作业能力。
机器人任务执行成功率达90%以上
江磊透露,经过前期试运营,目前训练场已实现单台机器人每日采集轨迹数据500条以上,打通了数据采集、数据审核、数据存储、模型训练、模型推理验证、模型真机部署的完整数据闭环流程,为更大规模具身智能数据集构建及机器人基础大模型、世界模型训练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于训练场海量数据驱动,受训机器人能够完成涉及桌面整理、物品分拣、设备操作在内的多类型任务,平均执行成功率达到90%以上。
预计在2025年,该训练场将联合智元、库帕斯等合作伙伴,共同收集完成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打造形成业界规模领先的异构具身数据集。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表示,训练场项目启用后,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通过后续训练场的成熟化运营和全国性推广,有望将其构建成为国家级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促进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强大动力。
“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开源公版机‘青龙’、发布‘十八金刚’阵列、开源百万真机数据集及首批团体标准。”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在启用仪式上强调,上海力争打造“1+N”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其中,“1”即国地中心建设的市级通用训练场,“N”即上海各人形机器人企业建设的行业特色训练场。国地中心将联通各企业训练场及中国各地区省市训练场分部,打造聚焦重点场景的高质量数据集。张宏韬透露,未来上海将重点推进“1+N”虚实融合训练场建设、加速应用落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融合。
发表评论